鶯歌燕舞仲夏日,又到艾粽飄香時。夏風輕輕拂過,空氣里散發著花草的芬芳,還有艾粽交織的甜香。
端午,穿越唐風宋雨更迭的記憶,歷經華夏朝代的變遷,帶著龍舟競渡的豪邁,帶著漁鼓爭鳴的喧囂,仿佛是一位遠古的少女,從蘆叢搖曳里,蒹葭蒼蒼處,著一襲青衣,款款深情地向我們走來。
古往今來,每到端午人們用粽子、龍舟、菖蒲、艾草、白芷、雄黃酒等,把節日演繹得風生水起。
作家汪曾祺說:“民俗,是一首民族的集體抒情詩?!笔茄?,一個人不管平日里多么忙碌,只要到了節日,就會變得多情和浪漫起來,連腳步都會放慢許多。我們中華民族的節日,多得像春花競艷,此開彼落,這些節日點綴著平淡的生活,使我們的日子活色生香。
端午節吃粽子,這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習俗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歷史悠久,花樣繁多。
據記載,早在春秋時期,用菰葉(茭白葉)包黍米成牛角狀,稱“角黍”;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,稱“筒粽”。東漢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堿,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稱為廣東堿水粽。
直到今天,每年農歷五月初五,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葉、包粽子,其花色品種極其繁多。從餡料看,北方以小棗、豆沙為主;南方則有鮮肉、火腿、蛋黃等,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。千百年來,吃粽子的風俗在中國盛行不衰。
端午節的習俗各地不一,但是端午節吃粽子,古往今來各地相同。吃粽子的習俗,后來演變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因為屈原是中國文人精神血脈的源頭。
臺灣詩人余光中說:“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?!彼谩八{墨水”代表中華文化,“汨羅江”代表屈原。從古至今,不知多少仁人志士都有著揮之不去的“離騷情結”。
汨羅江,訴說著神奇的故事;艾葉糯米,融入無限的敬意;賽龍舟,承載著古老的傳說;端午節,蘊含著民族的品格。續一段歷史的佳話,逐一江翻卷的浪花,纏一個美滿的粽子,愿炎黃子孫血脈流淌,生生不息;愿我們的日子幸福綿長,吉祥安康。
攜一縷粽香,溫馨你我的生活;傳一份思念,照耀你我的心靈;駕一葉龍舟,滿載如意的風帆;送一份祝福,讓快樂常伴身邊。
端午節,用千嬌百媚的粽葉,輕輕包裹一份祝福,用吉祥如意的艾葉插在門口,招來百福,再用思念的紅線,牢牢系上八個大字:艾粽飄香,端午安康!
管理員
該內容暫無評論